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ndroid手机音乐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俨然成为当今设备研发和制造商家关注的重点对象,播放器的界面采用了UI的数据模型不但设计的机构人性化、智能化以及终端化,并且系统占用的CPU较小,采用复帧传输技术减少冗余的杂音。在整个设计流程中不仅包括界面结构的设计并且在软件应用程序功能上都进行了优化设计改造,保证播放器的使用满足大部分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杨国英 《科技信息》2012,(16):154-154
草书体现中国哲学的美学精神并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境界。以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为阐释本体,以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为阐释视角,并结合黄宾虹先生画理之于书法的运用,对林散之草书中的笔墨技法、构成肌理及整体格调进行分析,勾勒呈现出林草艺术中所蕴含的美学、哲学及禅学相糅合的博大精深的艺术境界,以期论证林草形成独特风貌的思想缘由与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小易唱的民间曲调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在技术上也难以充分展示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因此,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开始探寻民族声乐的创新之路,他们在传统民歌音乐的基础上用现代创作技法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出一批集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改编民歌,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对演唱者技能的提高、艺术表现力的丰富、艺术修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钟惦棐是性格独特、艺术立场严格、坚守真诚的文人,他对于艺术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性,又使得他似乎不取巧于时代,却成为跨越时代的艺术得道者。他的艺术学说充满了智慧逻辑、艺术人性的真挚、坦诚应世的精神,他的批评文字更是研究艺术的鲜活范例。  相似文献   
5.
在商品化、市场化日益推进的今天,影视化以其特有的“亲和力”迅速“笼络”人心,解构并重塑着观众已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判断。同时,其自身的角色变得奇特而又模糊,进而升华为自身坐标的多元化,逐渐“陌生化”并背离其原来的轨道定位,并在其运动演变中产生嬗变。这种影视化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作为化本身层面的嬗变,作为商品价值层面的嬗变,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所谓"另类",是说张扬的电影与"第六代"电影的殊异;所谓"传统",是指张扬电影与中国电影主流形态的契合,符合中国人的电影观念;而对现实的热情和关注,对艺术的真诚,同样是张扬电影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本文对张扬电影的美学分析,就围绕这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林琴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9-131
理查.施特劳斯在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从事交响诗的创作,他的交响诗作品显示出世纪末的精神特征,是西方后期浪漫主义通向20世纪现代音乐的桥梁,同时他也把这一体裁的发展推向了顶峰。本文试着追溯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的源流,探寻前辈作曲家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是如何在汲取前人的艺术成果的同时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德国音乐教育历史悠久。柏林艺术大学和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具有代表性。两所学校的钢琴演奏专业的学制设置、招生时间、录取考试、课程设置和毕业考试等情况,反映出德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梳理两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专业的表象差异,值得我们对钢琴教育做更深的思考和对海外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传承是通过目前还在社会中保留的民间音乐社团组织来进行的。学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要渠道,本应该负起地方音乐文化的发扬与继承重担。可调查得出的事实是。学校恰恰普遍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必须努力营造民族音乐氛围,真正让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传统艺术。使这一古老文化通过学校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杨国英 《科技信息》2012,(8):274-274,271
中国书法是具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时代哲学理念和内在构成机理的文化符号,其自身蕴含的表现艺术付诸于多样的审美兴趣与审美理想,对书法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发扬创新是每个时代生生不息的历史使命,以书法的内在构成机理与外在表现形式为视角,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以例证的方式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勾勒出中国书法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